查看原文
其他

“蜂群战术”:智能化战争形态或已呼之欲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军事文摘 Author 吴敏文


电话 | 010-82030532    手机 | 18501361766

微信 | tech99999    邮箱 | yw@techxcope.com



源:军事文摘   作者:吴敏文



序言:2020年9月27日,位于外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因为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领土争议,再次发生武装冲突。两国的人口和面积都不大,但阿塞拜疆被布热津斯基称为欧亚大陆五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两国曾在这一地区冲突数年,此番战火重燃引人注目。在开战后的24小时内,阿塞拜疆运用智能无人机“蜂群战术”,对亚美尼亚的地面装甲部队造成重大毁伤。“蜂群战术”成为世人关注焦点,人们惊呼“智能化战争或已呼之欲出”。


“蜂群战术”的发展现状


       



现代军事意义上的“蜂群战术”,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较大型陆上、海上和空中作战平台为搭载和发射平台,以智能无人机、无人车辆、无人舰船、无人潜艇等无人作战系统为武器,具有自主态势感知、情报融合、目标分配、指挥控制、自适应协同和智能决策等能力,依据作战任务和战场态势的变化,对战场无人作战系统进行自主动态编成,以整体作战能力应对复杂、强对抗、高不确定性战场环境的一种作战方式。


无人机蜂群作战想象图


美国防部战略能力办公室是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发展的主管部门,为美军无人作战系统的发展制定规划和标准,推进作战实验和战场应用等。2016年,该办完成了3架F/A-18F大黄蜂战斗机编队投放103架山鹑无人机的“蜂群战术”演示。2018年,该办完成了由100架地面和低空无人系统组成的“蜂群”在城市环境下自主执行任务的能力验证。

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负责无人作战系统的技术研发和项目推进。2015年9月,该局发布小精灵项目。2016年3月,该局确定承研小精灵项目的4家公司,项目第一阶段计划生产1000架装备小精灵系统的无人机和25套有人机载设备。

美陆军是最先使用无人作战系统的军种,按照美国防部的计划,美陆军最终将拥有超过美陆军士兵人数的地面作战机器人数量。目前,美陆军正大力发展的地面无人作战系统主要有三类:单兵控制类,主要遂行指挥控制和情报侦察任务,如超轻侦察机器人等;作战支援类,主要遂行运输和后勤支援任务,如清障机器人、特种作战伴随支援机器人等;战场防护类,主要遂行战场工程、防卫和排爆等任务,如便携式机器人和高级排爆机器人等。

美海军历来以美各军种中的技术领先者著称。2012年,美海军研究局发布《无人机蜂群攻击》报告,探讨美海军一艘驱逐舰遭遇5~10架无人机从不同方向攻击情况下的应对措施。2015年3月,美海军研究局完成长0.91米,翼展1.47米,重量5.9千克的郊狼无人机的单机测试。2016年5月,完成30秒内发射30架郊狼无人机的试验,验证了由郊狼组成的“蜂群”的编队飞行、队形变换和协同机动能力。

由于担心无人飞行器会削弱本军种的重要性,美国空军刚开始对发展无人作战系统持抵触态度。但技术的发展和大趋势的推动,造成形势比人强的局面。为此,美国空军启动了“编群战术空间”计划,研究无人机在侦察、搜索、跟踪、电子战、心理战、对地打击、战术牵制等方面的作用。此外,在“协同空域作战”计划中,美国空军提出了无人机接受有人机指挥控制,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忠诚僚机概念。2019年,由美国空军和克瑞托斯防务公司联合研发的XQ-58A女武神战斗无人机试飞成功,标志着“忠诚僚机”开始从概念走向实战。


“蜂群战术”的主要特点


       



以小巧的、功能专业的“蜂”,通过大幅增加功能种类和数量规模,形成复杂的、强大的“群”的作战效能。这一设计思路决定了“蜂群战术”的基本特点。

DARPA 小精灵无人机静态展示模型


一是数量规模化。单个无人平台个体载荷小、功能简单,破坏力必然有限,但一旦形成规模,即可大幅提升其功能的复杂度和破坏力强度。如蝉翼无人机小如蝉,可携带天气、温度、湿度、气压传感器或声学探测、生化探测等微型电子设备,由空中平台“撒放”,降落地面后通过数据链互联成网,在指定区域形成稳定的“无人探测蜂群”。

无人机“蜂群”所产生的积累性作战效果,使得扩大“蜂群”规模成为基本的作战需求。2020年8月27日,美海军宣布:正在开发可遂行攻防任务的高达100万架规模的“超级蜂群”。美海军无人机战术专家艾萨克•卡米纳表示:“虽然百万架规模无人机‘蜂群’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但万架无人机规模的‘蜂群’攻击即将来临。”

美陆军正在开发用一个火箭炮连发射无人机,对抗对方一个装甲师的装备和战术。其棘突设想为:用M270火箭炮发射一枚273毫米火箭弹,内部装载10架攻击无人机,射程可超过70千米,若使用ATACM战术导弹,则可装载超过20架无人机,射程达到270千米。每辆M270火箭炮可发射12枚火箭弹,一次齐射可射出120架攻击无人机,可攻击120辆坦克。美军一个火箭炮连有9辆M270火箭炮车,可发射超过1000架攻击无人机,形成无人机“蜂群”。美俄装甲师各自拥有348辆及320辆坦克,至少从理论上说,一个火箭炮连发射攻击无人机歼灭一个装甲师,是完全可能的。

另外,无人机“蜂群”的数量规模,可有效增强整体上的抗毁能力。无论因为什么原因损失十架或二十架无人机,对一个千架无人机的“蜂群”而言影响不大;对于上万架无人机构成的“蜂群”,损失数百架也微不足道,不会显著影响作战效果。

二是构成多元化。首先,预警探测、广域监视、前沿侦察、电子对抗、饱和攻击、战术诱饵、主动防御、网络战等作战功能需求,决定了需要以承载不同的任务系统的无人作战平台构成“蜂群”;不同的设备载荷,决定无人作战平台具有不同的重量和尺寸,小如昆虫,大如巨鸟。其次,多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形式要求,决定了在同一个“蜂群”中,不仅有陆上的机器人和无人战车,有海上的水面无人舰船和水下无人潜艇,还有空中的无人机。在实战中,必须根据作战任务的不同性质和规模,决定组成“蜂群”的无人机种类和数量,以构建适应任务需求的体系化“蜂群”。

三是控制算法化。无人作战平台虽然自身并不载人,但它离不开操作员的控制。一个操作员控制一个或者数个无人平台是可能的,一个人控制数十个无人平台就已经不太可能。由上千上万个无人平台组成的“蜂群”,已经完全不可能由人来控制,没有人具有如此快速处理如此之多战场信息的临机反应能力。

实现对成千上万无人作战平台的实时控制,开发和运用算法,把大量的信息处理交给算法和无人平台内置微型处理器去完成,是惟一出路。算法表达和规定了对无人作战平台指挥控制的程序和细则,使大规模数量无人作战平台,像一大窝白蚁和蜜蜂筑巢觅食般有条不紊,作为一个团队细致分工协作和有效工作,完成战场侦察、目标攻击和效能评估等作战任务。

DARPA 小精灵无人机投放回收过程示意图


四是防护强度化。由于指挥所与无人机、有人机与无人机、无人机与无人机之间的通信只能通过无线手段,无线通信具有天然的开放性,这就给对手的入侵与控制以可乘之机。与此同时,己方对“蜂群”实施控制的算法,也有被对手破译的危险。如果控制算法被破译,不仅会造成对手以己方制定的内部规则来击败自己,甚至有己方“蜂群”为对手所用的可能。

为此,必须加强对己方无人作战系统“蜂群”的防护,加强通信保密和算法加密,具体方法包括:对大规模“蜂群”的不同子群采用多样化的通信和控制加密算法,以免一处被破译而危及整个“蜂群”,也有利于及时发现某个部分的异常情况;将控制软件和加密算法程序进行定制和固化,堵塞对手的“李代桃僵”之路;以多重加密、高新加密和不断更换加密技术实现技高一筹,加密技术永远走在破译手段前面,使对手的破译成为不可能。


“蜂群战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智能化信息系统成为人类战争的中介系统,在将人类战争的复杂性无限推高的同时,也将人类的智能以一种外在于人类本身的形式,得到极大的拓展延伸。信息化战争成为战争新形态,而智能化战争是信息化战争的高级形式。

智能化技术成为“蜂群战术”的核心技术。无人作战平台一经出现,就必然包含一定以外化形式存在的人类智能。现有智能技术不仅涵盖科学家们早期界定的人工智能,而且包括大数据、深度学习、智能算法、云计算等内涵。“蜂群战术”所依托的技术基础,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而是一个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群。

为支撑“蜂群战术”的展开和形成,智能化技术群渗透整个信息化作战体系,以各种智能化武器系统节点构成智能化网络,通过泛在化、小微化的战场传感器网络,智能化、超能化的主战装备网络,实现实时化、分权化的协同性任务规划,分布式、自主化的作战编队与集群,以人机融合和自主作战的形式,在陆、海、空、天、电、网等多维空间,构成智能化作战体系,以适应“蜂群战术”所需的动态化力量编组和临机性作战行动需求,达成“蜂群战术”的战斗实施和目标实现。总的来说,智能技术是“蜂群战术”的核心技术,“蜂群战术”是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

“蜂群战术”是推动战争形态演变的主导因素。无人作战平台第一个石破天惊的战绩,是阿富汗战争初期的2001年11月17日,MQ-1捕食者无人机发射导弹,一举击毙“基地”组织二号人物、军事首脑穆罕默德·阿提夫。此后,美军应用无人机对关键人物实施“斩首”,开始了无人平台作战显赫的“开挂”历程,截止到2019年,美军使用无人机在全球各地进行了超过一万次猎杀行动,造成4700多人死亡。与此同时,美军用于“斩首”的捕食者(也称作死神)无人机型号从MQ-1发展到了MQ-9。由于这些猎杀对象或是手握重兵的权势人物,或是掌管某个组织的核心人物,虽每次猎杀都是战术行动,但累计战果已达成某种战略目标。

运用无人机“蜂群战术”,以一次行动达成显著的毁伤效果,也门胡赛武装攻击沙特石油设施应该是一个典型战例。2019年9月14日,也门胡赛武装出动10架无人机的“蜂群”,对沙特石油加工设施发动突然攻击,瞬间瘫痪中东石油大国沙特多达近一半的石油加工能力。这已经是一次中型战争的效果。

 美军F-18投放无人机实验


“蜂群战术”最新的战果,展现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于2020年9月27日爆发的军事冲突。据各方面互相印证的消息,阿塞拜疆运用无人机“蜂群”携带毁伤载荷攻击对手地面部队,在24小时内,摧毁亚美尼亚方面坦克130辆、火箭发射系统50个、武装车辆64部、防空导弹系统25个,还有S-300导弹和大批火箭炮、榴弹炮和装甲车等。

运用无人平台实施“蜂群战术”对战争形态究竟如何塑形,尚有诸多不确定之处。但是,“蜂群战术”在战争中具有有效性,其地位亦将越来越重要,甚至推动战争形态发生质变的趋势,已经显现。

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无人机摧毁亚美尼亚地面装甲车辆


大国将围绕“蜂群战术”展开激烈竞争。在“蜂群战术”推动战争形态演变的当口,世界各大国军队建设都在加紧抢占军队智能化的战略制高点。美国提出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新的军队建设战略,推出了“分布式作战”“蜂群战术”等一系列新的作战概念,接连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2017—2042财年无人系统综合路线图》《机器人战略白皮书》等战略规划。俄罗斯国防部发布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军事应用的《2025年前发展军事科学综合体构想》。北约发布了《北约4586号标准化协议:北约无人机兼容性无人控制系统标准接口》。日本防卫省发布军事技术发展顶层规划《防卫技术战略》。

美军陆上无人作战系统和空中无人机已经取得数量上的优势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美海军面临将现有不到300艘舰艇猛增至480~534艘的艰巨任务,为弥补需求与资源之间的巨大鸿沟,也是为了适应未来智能化战争的需要,美海军提出了建造65~87艘大型无人水面舰艇,和总数为40~60艘的无人潜艇,以打造大规模无人舰队的计划。虽然实现这一计划尚有诸多不确定之处,但其推进的愿望之强烈可见一斑。

俄罗斯总统普京非常重视无人作战系统和智能化技术的军事应用。俄《国家武器库》主编维克托•穆拉霍夫斯基认为:“对于‘蜂群战术’而言,蜂群内部的协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来自飞机、防空系统、卫星和地面技术设备等所有传感器的信息都应汇入一个系统,借助人工智能系统统一分配作战任务。”2020年9月,俄国防部长绍伊古亲自指挥空天军完成战法演练,在真实作战背景下,多架苏-35战斗机和数十架无人机组成编队,由1架苏-57战斗机统一指挥,执行协同攻击任务。这是一次典型的有人机与无人机组成的“蜂群”进行的战术演练。

另外,土耳其军方宣布将进行使用500架自杀式无人机实施大规模“蜂群战术”攻击的实验,并将无人机“蜂群”视作改变战场规则的决定性力量。韩国军队也正以朝鲜的弹道导弹阵地和核试验设施为目标,大力发展用于侦察和打击的无人机“蜂群战术”。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反卫星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